【博客随机信息】

2007-06-25

李跃儿——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?

李跃儿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,经常在CCTV心理节目和儿童节目中作为嘉宾出现,我还知道她在北京开了几所高档的幼儿园叫做“巴学园”。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这几年前她出的一本书,很适合年轻父母看……

导语)兢兢业业做美术老师,学生的活力却日渐走远。认认真真做母亲,儿子却无法继续学业。李跃儿开始反思: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?也开始满怀激情地去寻找幸福-------孩子的幸福、父母的幸福。

一见李跃儿,就被她吸引了。她一会儿充满怜爱地说起自己的儿子用撒娇寻找幸福,一会儿又站起来绘声绘色地模仿她的学生在自己的“严格”管教中成了老夫子的样子,一会儿用山东话讲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如何表达他们之间的爱,一会儿又惟妙惟肖地描绘起孩子们在她的幼儿园里举行的“婚礼”。

在她的谈话里,飞扬着一种原始的、自然的,但又非常感染人的状态和信息。我想应该叫做激情和活力吧!我没有问李跃儿的年龄,只知道她的儿子已经15岁了,可是她的生动和明快分明在告诉我,她的心理年龄似乎也只有20岁。

(小标题)认识幸福:人是一种渴望幸福的动物,人应该为幸福而活着,首先应该得到的就是幸福的感受。

她来自宁夏,搞美术教育多年,成立了李跃儿教育中心,她写了一本书叫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?》。这是我在采访之前,对李跃儿的全部了解。而我心里的疑问是:为怎么会提出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样的话题?幸福和李跃儿一直从事的美术教育有什么关系吗?

她告诉我,提出这样的问题和后来寻找问题的答案,是由她对儿子和学生的失败教育开始的。而她把从前严格对待自己儿子的方式叫做“折磨”。

为了儿子成为优秀的人,李跃儿和丈夫曾付出过比一般家长更多的“努力”。儿子三年级的时候,因为厌恶学习,不肯写作业,爸爸妈妈就把他拉到饭馆打工,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剥葱。他们还联合起来把他赶出去,儿子抓着门把手不肯离开,他们就把他的手掰开,然后把他关在门外。他们甚至把儿子带到捡垃圾的地方,去体验生活,告诉儿子早晨4点就要去工作,就希望他自己说出,我从今以后好好读书。可他一直没有说,却问明天捡垃圾是坐车去还是骑车去。后来她发现,虽然只要她喊一声儿子的名字,儿子就马上朝她这边看过来,但目光却从她的肩膀上穿过去了。

与此同时,她发现自己带的学生也出了问题。学生们在她严格教育下,个个都像没有脑子,没有了生气和灵性,就连走路的姿态都像老人一样。她的责任感越强烈,孩子就越笨。有个学生高考前连五官的位置都画不好了,但考上大学以后,再拿出他的新作品时,画中却又重新充满了感受,又有灵气了。

当时李跃儿已经因为不断有学生考上大学而小有名气。她自己也每天勤勉地把所有学生的画修改一遍,累得疲惫不堪。以至于后来一给孩子改画,她的肚子就叫。

说到这里,她很感慨,“当时我以一个“暴君”姿态要求学生必须下功夫精益求精,学生们和我儿子一样被我吓得傻掉了。天才就是这样被扼杀的。于是,她开始改变对学生们的态度。”

也决定让儿子休学一年,来修复自己。这一年,儿子有了更多的欢笑,身体迅速长高。而后他开始撒娇,学狗叫、摇尾巴、在地上爬。这个时候,刚刚开始接触蒙台梭利的李跃儿知道,孩子的表现是缺少爱了。

于是孩子撒娇的时候,她和丈夫把儿子抱在怀里,像对待一个幼儿一样,让他尽情享受亲情与幸福。一年后,儿子上学了。现在对学习非常有兴趣,他在自发地读很多书,再后来,他开始参与妈妈爸爸关于工作的讨论。他已经很独立,对家庭和爸爸妈妈、对同学和老师,都有自己的主见,敢于批判、敢于问为什么。

李跃儿也得到了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原则:不管做什么,怎样做,最重要的就是,人得先是个人!人是一种渴望幸福的动物,人应该为幸福而活着,首先应该得到的就是幸福的感受。


(小标题)寻找幸福:如果内心真有一个积攒幸福的小篮子的话,总有一天,篮子里幸福就会多得盛不下,溢满你的心田。而那个幸福的孩子才是最优秀的。


关于儿子的故事,成了过往的一个段落。李跃儿热衷的美术教育,却有了一个不同的开始---她要为更多的孩子找寻心灵的幸福,然后才是用愉悦的心灵感受艺术。

说到这里,李跃儿的兴致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倍,像孩子一样兴奋起来,随后李跃儿津津乐道的孩子们事好像就在眼前一一发生。

她告诉我,在一堂叫做“我的幸福”的课上,老师引导孩子,说出自己的幸福。孩子们出乎料地齐声回答,老师---我们---不幸福!还没等我品味出孩子们话里所表达的真正含义,李跃儿就给了一个让我顿然开朗的例子。

她讲起了美国电影《peter老师》。一个6岁的男孩爱上了面包师的女儿,有一天他偷了爸爸的墨镜,到面包店门口,把墨镜戴上,掏出两颗糖塞在嘴里让脸鼓起来,然后很威武地走进面包房,18岁的面包师女儿立刻明白了孩子的意图,发生了这样的对话:

“哦,你真帅,晚上请我吃饭吧!”

男孩仰起脸,若无其事地回答:“我没时间!”

“求你了!”

“不行,没时间!”

“求你了,求你了!”

“好吧。”男孩耸耸肩做出很无奈的样子。

“谢谢你。你真是太好了!”

在电影里,男孩心灵得到了100%的尊重,他的体验是愉悦的。但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,可能我们会是另外的处理方式:“这个男孩真有趣!”“别闹了,快回家去!”。而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,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孩子是否会幸福。

“有多少爸爸妈妈们只知道让孩子做科学家、文学家,不知道让他做一个幸福的人。他们从小就在给孩子树立理想,要当什么,就是忘了要孩子做自己。”

“我们还发现,孩子学习的时候,一定要带着认真、严重的表情,一个字错了,要写100遍。

学习的每一天都是痛苦的,惩罚的方式也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完全抹杀掉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爱学习的,为什么我们不能愉悦地进行?”

在李跃儿一连串的感叹中,我理解了孩子们内心的声音。孩子的心灵需要关注,他们的苦难和幸福需要关注。然后他们才能去表达人的情感,才能学习技能。在李跃儿教育中心,教孩子写字,不需要手把手教授,而是先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对文字感兴趣,觉得这些字很有用。然后,孩子们主动要求写字,虽然有时只是画圈圈,但在不断的反复之后,他们就真正学会了想学的字。

因为5到6岁的孩子正处在“婚姻敏感期”中,他们会突然对结婚发生兴趣,老师就告诉孩子结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。孩子们可以自己组织婚礼,于是经常在操场上、教室里会看到孩子们“结婚了”。老师会夸新娘子,你真漂亮;夸新郎,你真幸福。

可能人在寻求最基本要求的时候,都像孩子一样真纯、简单、不掩饰。有的孩子非常淘气,会打人,几个老师都抓不住,李跃儿把他抱过来,亲吻她。告诉他,老师爱你,你也亲亲老师。亲了之后,老师会说,真舒服。孩子真的就不再闹了。

绘画课上,老师拿来酱油、醋、糖、辣椒等,让孩子体会味道,然后把自己心灵的感受画在纸上。出人意料的事,每个家长都能准确地猜出每幅画表现出的味道。

幸福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,是丰富的。李跃儿为孩子的心灵寻找了幸福的感受。她说,如果内心真有一个积攒幸福的小篮子的话,总有一天,篮子里幸福就会多得盛不下,溢满你的心田。而那个幸福的孩子才是最优秀的。


(小标题)制造幸福:人的幸福不幸福,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,有没有对于“幸福”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,有没有获取幸福的智慧。


几个小时的谈话里,我们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两个字----“幸福”。李跃儿的眼睛里也一直充满孩子般的渴求。

这时,我注意到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?》的扉页上的几行字:我觉得一个女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具有认识幸福的智慧。有了这种智慧就能找到幸福。人幸福了,心也就滋润了,就会生长出充分的爱。爱充分了,就会使你周围的空气充满着幸福和愉快,周围的人能够呼吸到这种幸福和愉快,他们也会幸福和愉快。幸福是可以传染的,女人应该是制造幸福的人。

李跃儿就曾被一个幸福的乞丐感染过。一个夏天的黄昏,有个穿得干干净净、有着红扑扑脸庞的老太太,敲开了她的家门,她是来讨一碗米饭的。因为家乡发大水,但她的脸上没有愁云密布,而是阳光灿烂。那一天,李跃儿被老太太的笑容感染,一直幸福地唱着歌。

由此,她得到一个关于幸福的答案:人的幸福不幸福,并不是取决于她有多少财富,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,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,有没有对于“幸福”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,有没有获取幸福的智慧。

于是在自己的生活里,她也用自己体会幸福的智慧,制造着幸福。

不管丈夫回家时脸色怎样难看,她都会跑过去亲吻他,不需要几秒钟,一切烦恼烟消云散。

一次,她和朋友一起去玉龙雪山,被山上的美丽风光震慑了。但她却发现所有从身边经过的人都紧锁眉头、低头不语。于是她像孩子般地对朋友提议,让我们来传递幸福吧。于是,他们首先向两个外国人打招呼:“嗨,你们好!”他们得到了同样友好的回应。他们又向一对老人问好:“阿姨---,你们真漂亮!”老人的脸上顿时乐开了花。在一声声问候之中,笑容重新回到了每个人的脸上。他们又提出和当地人对歌,于是你一首山歌,我一首花儿,一会儿,就有很多人唱起了歌,并开始舞蹈。幸福被相互传染者,山好像都活起来了。

李跃而一脸幸福地说:所以我告诉家长,任何时候孩子看你的脸,你都要微笑。只要父母把心带回家,孩子的心就能安驻在心里。只要父母能够找回自己的幸福,孩子就能生活在幸福之中了。渐渐地,你们的幸福就越来越多。

酿造幸福的智慧在哪里?李跃儿轻轻地说:在你的心里。

(本文除了上面这些没有其他更详细的内容。)

没有评论: